返回首页 | ENGLSIH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免费热线:400-0577-506

  • 首 页
  • 关于普传
    • 公司简介
    • 组织机构
    • 公司荣誉
    • 企业文化
  • 新闻中心
  • 产品中心
  • 质量管理
    • 管理体系
    • 过程控制
  • 客服中心
    • 在线订单
    • 信息反馈
    • 营销网络
  • 资料下载
  • 联系我们

产品目录
ZPJ06在线式软起动柜
ZPR6在线软起动器
ZPR5系列数字式(装置型)
ZPR5P系列中文式(装置型)
PC8000系列矢量通用型变频器
PC8100系列变频器
ZPQ1系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ZPQ1Y系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ZPQ1G系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ZPQ1G系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ZPQHG系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ZPQ2H系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ZPQ2M系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ZPQ2系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ZPQH系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ZPQ2B系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ZPCPSS系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ZPCPSS系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ZPCPSJ系列星三角减压起动控制
ZPCPSZ系列自耦减压起动器控制
ZPCPSN可逆型控制与保护开关
ZPCPS系列控制与保护开关
ZPCPSD双速型控制与保护开关
CJ20交流接触器
CJX1(3TB)交流接触器
CJX1(3TF)交流接触器
CJ40交流接触器
CJX2交流接触器
CJX2交流接触器
DZ20塑壳断路器
CM1塑壳断路器
DW45万能式断路器
QZB系列自耦减压变压器
XJ01系列自耦减压起动柜
ZPJ05系列 智能软起动柜
ZPR2000 智能数字式电机软起动器
ZPR5系列智能化电机软起动器
QJPR5 防爆软起动器
 

新闻中心

 
     
 
惊天动地五十年--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2-6-19 10:12:58    被阅览数: 2352 次

     这是一个奇迹。千年以前,火药最早在中国诞生。北宋军官造出世界上第一个以火药为动力的飞行兵器——一种最早的原始火箭。当时民间流传的是能高飞的“火流星”,是最早的观赏性火箭。

    这同样是个奇迹。50年前,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中国决定开始研制现代固体火箭。面对国际上的重重封锁,中国航天人用智慧、汗水乃至血水,在火箭故乡再次书写了惊天动地的传奇。

    筚路蓝缕,攻坚克难

    古都西安,在中国航天固体动力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固体发动机专业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邢球痕向记者回忆50年的研制历史时,依然感慨万分。

    火箭在我国古代拥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固体火箭却起步晚。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首任院长。1962年,在钱老的提议下,成立了国防部五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这也是四院的前身。

    “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导弹武器及航天运载动力的独特用途,就决定了这项事业从诞生那天起,就只能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充满漫长而艰辛的探索。”邢球痕告诉记者,“起初条件很艰苦,几乎可以说一无所有。”

    那时候,一批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基本没有学过相关专业,凭着工作热情反复研究方案,几经磨难,孕育出固体火箭推进剂第一支药芯;点火试验没有试车台,就自己动手在被称为“土地庙”的小木屋建造了中国固体发动机第一个试车台……

    在危难关头,他们面对的,甚至是生与死的考验。

    某重点战略固体导弹发动机研制初期,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发生大面积脱粘。为了减少损失并彻底查清疑点,当时,四院人综合考虑后选择了人工挖药,可如果稍微操作不当,就可能导致爆炸起火,3000多摄氏度的高温把钢铁都能熔化。

    “这种情况下,突击队员没有丝毫犹豫。挖出300多千克的药后,经过重新浇注灌浆的发动机试车成功。”邢球痕说,每一次创新背后有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故事,永远铭记在航天人心中。

    惊天动地,成就斐然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当时长征一号的末级发动机采用了固体动力,它的有力一推使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固体动力在我国航天领域的首次应用,随着其技术的成熟,它惊天动地的力量日益显现。

    1982年,我国潜地固体导弹巨浪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建国60周年大阅兵中,多种型号固体导弹武器盛装亮相,更是让世界见识了中国的强大“神剑”。

    “一个国家有强大的国防,才不会成为被人蚕食的对象。”四院党委书记张康助介绍,进入四院的员工,学习完固体火箭的历史后,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爱航天爱事业,更肩负着对祖国、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默默奉献,将航天精神薪火相传。”

    50年来,我国航天固体动力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导弹武器逐步实现了由液体动力向固体动力、由固定发射向机动发射的跨越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形成战略、战术型号并举,拥有地地、地空等各种系列固体导弹的大家族,构筑了空中、陆上、水下全方位的打击和防卫能力。

    不仅应用于国防领域,运用固体动力造就的载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统,还是航天员的“生命之塔”。在火箭发射过程中,一旦发生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意外紧急情况,2秒时间逃逸塔就会启动,将载有航天员的飞船返回舱带离危险区域。

    “载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统从1992年开始进入工程研制,先后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堪称世界最先进水平。此前该系统已顺利完成从‘神一’到‘神八’的任务,这次针对神九任务,我们又对关键部件设计等进行了改进,全力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四院副院长、我国第一位航天固体动力发动机博士侯晓告诉记者。

    国计民生,大显身手

    火箭,是人类走向太空的桥梁。“我们不仅要打造精良的发动机把火箭送上天,还要将航天技术服务到国民经济建设和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四院院长田维平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即,一场暴雨即将莅临京城上空,怎么办?应用航天固体动力技术的火箭弹,成功将暴雨拦截在城外,确保了开幕式顺利举行。

    2011年,面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60年不遇的大旱,增雨防雹火箭开展大规模的人工降雨作业缓解旱情。

    如今,作为国内第一家把火箭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单位,四院面向减灾、防灾等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探测市场领域的服务,在全国28个省区市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利用火箭发动机爆燃技术发明的双金属复合输油管线,解决了特殊环境对管道性能的要求;利用复合材料核心技术优势,研制生产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碳刹车盘,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结束了我国从国外进口该产品的历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田维平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航天人将进一步履行好富国强军的使命,不断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关于普传 新闻中心 产品中心 质量管理 客服中心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浙江省乐清市翁垟镇前进工业区    公司总机:0577-62801788     传真:0577-62801776     浙ICP备05011096号
Copyright 2010-2017 上海普传电气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索博技术支持